首页散文优美散文

马踏湖的苇秋

01-20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大学励志 阅读:70

老婆大人让打的广告,说不打广告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买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一点又一天。只闻笑语不见人,蒲苇深处有人家。”马踏湖的风光,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秋水时至,浩渺弥漫,满目芙蕖,红绿交射。“苇秋”是马踏湖区收获的季节,苇高插白云,苇花向上翘,犹如队队民兵的缨枪。深秋的一天,我驱车回老家,目睹父老乡亲“过苇秋”的繁忙景象,感慨万千。那一艘艘满载着芦苇的小船在湖上游动,钻入桥孔,驶向岸边,载的是歌,载的是笑,载的是湖区人富足舒心的好日子。

碧水环绕,阡陌纵横,有2000多条河道的马踏湖,是一个“芦苇天地”。河道两旁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棵棵粗壮结实,胜似江南修竹。举目远眺,像在绿色长城环抱之中。要把小船驶入横汊,就有进入豆棚瓜架之感。在这里觅食的野鸭、苇雀等诸鸟就会腾空而起,特别是苇雀像怕拿掉苇杆上的小巢似的惊叫不停。

芦苇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诗经》中就有关于芦苇的记载。不过,古代的时候不叫芦苇,而是把短小的芦苇称之为“荻”,没有长穗的芦苇称之为“”,初生的芦苇称之为“葭”。在多彩的植物世界中,芦苇虽然称不上栋梁之才,但它的生命力极强,繁殖也快得很。丛丛簇簇高达五六米,有“第二森林“之称。

芦苇是马踏湖的主要特产之一,全湖区生长着两万多亩。芦苇春天发芽,立冬节前后收割。其间也要管护,但不像侍弄庄稼那么麻烦,施肥浇水,只是拔一下芦苇地里面生长的草就可以了,洼里人称:薅苇子。这里的人们把芦苇分成若干种叫法,高一点粗一些的叫大苇,矮一点细一些的叫次苇,黄一点小一些的叫黄苇,又矮又细有点像草的叫草苇,还有芟苇等。

祖祖辈辈生活在马踏湖的人们,立冬前后收割芦苇是最高兴的时候,也是最紧张的几天,在外打工干建筑的都要回来过“苇秋”。割芦苇是要下大力气的,各家里准备了最快的镰刀,天不亮就撑船出发。在家的女人们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临近中午的时候,让运芦苇的船捎到地头,家家户户割苇子的劳力中午都在坡里吃。空闲的时候,也有捕鱼的,他们临时生火取河水炖鱼吃,边干活边炖鱼,可谓自在的很。湖区的鱼龙、华沟等村,“过苇秋”不亚于秋收秋种。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数算着什么时候“过苇秋”,盼“苇秋”就像盼过年一样。因为过“苇秋”会吃好多的牛肉。为什么要吃上好几天的牛肉呢?那就是人们割芦苇需要用牛皮,用牛皮就得买牛来杀,杀了牛就分牛肉,湖区的人们割苇子穿的“牛皮鞋”就是用牛皮做的,当地人叫“腿子”。穿上“腿子”,人们不怕下水着凉也不怕挨芦苇茬子的“扎”。还是有生产队的时候,一到“过苇秋”,湖区的人们便能大口大口地吃起牛肉来了。这就是马踏湖的姑娘为什么长得水灵,小伙子为什么长得壮实的原因吧!

父亲告诉我,芦苇一直是洼里人的“命根子”,历年的收入一直靠它,一根芦苇(指大苇)最好的时候能买1角多钱呢!生产队那会儿,社员们分不到苇田,只是家家户户挣工分。八九十年代,苇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自收自卖。现在,湖区各村都搞起了承包,在家务农的基本上都从村里承包着几亩苇田,也有承包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的。虽然家乡的父老乡亲认准了盖屋打墙在外干建筑这行当,收入不少,但每家几亩的芦苇地,他们也扔不了。他们说,习惯了,每年“苇秋”不割苇子,像是丢了东西一样。湖区人对芦苇是很有感情啊!

过完苇秋,湖区人便操起了“泊里苇编”的拿手技艺。马踏湖的芦苇格外粗壮,质感光亮。有了好苇子也就有了独具特色的“泊里苇编”。湖区的人们在旱田、水田忙活了一阵子,空闲里就操持起娴熟的苇草编织。平日里用的席、筐、篮、炊具、鸡笼等,不用去买,自己用苇子编就是了。然而,这还是赚钱的玩艺儿。勤劳智慧的湖区人用芦苇做原料制作的艺术品,如宫灯、四扇屏、大屏风等,美观大方,每年赚取大量的外汇,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抢手货。芦苇打成苇箔是农家建房必需的好材料,两头和中间加几根竹竿打成的苇箔叫“出口箔”。湖区的人们每年编织几十万张,全部出口国外,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苇箔这种活儿家家户户都做,大人小孩都会,是一项得之较易的收入。

收起全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