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优美散文

挑夫,永远引领我前行

09-19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kwhhua 阅读:59

老婆大人让打的广告,说不打广告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买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晚上8:40老康写于家里。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爱父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爱穿行崎岖山道的大山深处的挑夫们,他们是大山的脊梁,大山的魂魄。

每当看到一幅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就会自然联想到长江的纤夫,泰山、黄山等旅游胜地的挑夫和轿夫。

这些挑夫们仍然延续着人类最原始的劳作状态——肩扛腰背,用体力来获取生存。泰山十八盘以陡峭闻名天下,徒手攀登的游客都累得气喘吁吁,更何况挑夫们肩上还扛着百十斤的担子。这是最艰难的一段路,挑夫们既要保持平衡又要一鼓作气,这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一公里的路程,落差近400米,1633个台阶,相当于130层的高楼。走不好会摔倒,滚落下去性命都难保。挑夫们斜着身子一步一台阶,曲折向上。他们像是一尊尊活动的塑像,静默无语穿梭在登山客的夹缝中。登一次山,他们走的路程比游客多一倍。疲惫不堪的游客们仰视着挑夫矫健的背影,投以赞叹的目光,他们是泰山上另一道“景观”。

在崂山,我见到了好多轿夫,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他们身穿白色的坎肩,背后用黑字赫然印着自己的工号,便于当地老板登记,晚上收工好结帐,黝黑的皮肤,晒得发油的脸膛,一趟只能得2元,两个人共四元,老板可得到6元(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说是老板,其实就是工头,他们是当地人,我看到那些白白净净的,脑肥肠满的养尊处优者,坐在上面,墨镜一戴,纸扇轻摇,真想上去抽他们一下,那时就想多拍下这些下层轿夫的图片,讲给我的学生听,说说他们的故事,读懂他们背后的艰辛,理解他们生活的不易,更加要敬佩那种坚韧、顽强、向上还是向上的那种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好多景区都有上山、下山的索道,挑夫没有那么多了,但是还有,只是不多,每个景区的挑夫可能还有十多个人,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都在五十岁左右,最年轻的也近四十岁了。干这种苦力,对他们来说别无选择。没技术也没文化,只能凭着吃苦耐劳挣点血汗钱。山上,小到一瓶泉水,大到卫星信号传输设备、缆车索道的大型工程建设,无不与挑夫们的汗水有关。当你在山顶买了8元一瓶的矿泉水,20元一只鸡大腿,不要奇怪,而且要多买,这样才是对挑夫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在香港,导游说,如果要便宜,怕花钱,还要吃饱肚子,那你到肯德鸡,可能全球价格差不多。那一次,我们偏不,每人来了一碗扬州炒饭,38元一碗,来了两个小炒,一个西红柿蛋汤,一家三人200多元,我认为值。因为香港的粮食、荤菜、蔬菜等食品,都是从大陆运来,经过深圳的黄港口岸,才能到。

读初中时,学历史,五卅起义,省港大罢工,工人们全部罢工。香港,垃圾运不出去,生活用品运不进来,变成空港,臭港,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答应工人们的要求,他们才同意复工。那时不理解,当我吃饱了,走出那小餐厅时,全明白了。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挑山工》描绘地非常好,“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

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年轻人更是如此。

收起全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