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老婆大人让打的广告,说不打广告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买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这个答案编辑出来后,不断有人留言力证我答不对题。为了不再让大家浪费时间纠结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陈述。
题主问,为什么我读书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在我回答前,已经有很多人分析了读书越多越跟周围人思考纬度不同的内因外因,表示看不起别人很正常。
我不知道题主看过之后是不是很释然,然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进而开始独来独往。我在看到他对问题描述的时候,说到他自己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一个人。我觉得他完全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来改善这个问题。
读书会让人产生偏见吗?我认为不会,至少不是直接原因。
并不是读的越多,越接近真理。只能说读到了一定程度时,你感觉自己离真理很近很近了,因而站在了某一高度去俯视其他你认为可笑的理论。而再过几年,再多读点,你也许会觉得自己现在这个观点同样幼稚可笑。
因为自己懂得多一些,就要把自己孤立吗?我觉得这样不好啊,除了把自己玻璃般的自尊傲气捧的高高的,对整个人生并无其他益处。
古人说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太过于唯我不是可取的一种态度。所以我讲了我这个教授的事。
评论里有一个人的留言我很喜欢。
他说,你在库里面前投三分,没有投进。
库里不会嘲笑你没投进,只会告诉你,你的姿势哪里不对。
看不起是因为比较了。你把自己跟他们比较了,才会看不起。
库里不会看不起我,因为他不会拿自己跟我做比较。
我的教授也不会看不起我,因为他也不会把自己跟我做比较。
我不会看不起我那上中学二年级的表弟,因为我不会拿现在的自己跟现在的他做比较。
我认为你现在对身边同学的看不起,是因为你把自己跟身边的朋友做比较了,那你的看不起并不是因为读书多导致的。
如果有一天你对身边朋友的“看不起”,类似于你对大猩猩的“看不起”。那时候的你,就不会有现在的苦恼了。因为那时候的你会很明确,自己跟他们不是一类人。
以下是原答案
这个答案你大概不喜欢,我认为你想的太多读的不够。
刚到美国的时候,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教授。刚认识他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背景,只知道曾经是物化博士,现在在教西方文学。
之后有一个假期,我们共同的朋友组织了一次野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他,当时完全把他误认为一个ABC,于是跟他各种扯古代历史文学什么的。结果教授听的很认真,时不时跟我讨论一下。
回去的路上,我跟朋友说,没想到教授对中国历史这么了解。然后朋友耻笑到,人家本科是港大文学院的,他大学时的同学是林夕,金庸还给他上过课,他是研究生才转的物化。
我当时的心情啊,简直就是哔了狗了。
后来又一次聚会。吃饭的时候,教授突然跟我说,他回去想了想,还是觉得我当时对朱元璋的评价不够中肯。
我发誓,我对朱元璋的认识仅限于《明朝那些事》,多一点都没有。当时只是认为他不了解中国历史,于是尽情吹嘘。可他不仅愿意听我瞎扯,还认真考虑了我的观点,我简直激动的无以言表。
记得看过一幅画,很老的图了,没有找到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共勉吧
随着读书的增多,你也许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偏见。劝你不妨继续读下去,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
种子需要落在地上,卑微进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评论里很多人对教授好奇,那我就再补充个关于他的故事吧。
大约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有段时间比较迷茫,学业出现了瓶颈,年纪也慢慢大了,家里人开始催婚催工作。
某个周六的下午,我在教授家吃完饭,跟他说起不知道应该继续学下去,还是跳出专业出去找工作。
我说了自己的顾虑,怕自己能力有限,也许继续下去还是不会有成果。但如果现在出去找工作,又会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都白费了。
然后教授说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的一段话。
他说,你现在好比走到一个苹果树下面,你想摘苹果,但是这棵树上的苹果太高你够不到。你使劲往上跳,一次比一次跳的高,可是始终还是没有碰到。跟你一同的人也许会嘲笑,你努力了那么久,什么也没得到,跟他什么也没做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是人生的路还很长,苹果树还有很多。也许等你们继续走下去,下一个苹果树恰好没有那么高,因为你之前的努力,这次,很轻松的就摘到了苹果。
付出的努力只有暂时没有显现成果,却永远不是白费的。
其实当中的道理我听过很多次,无非就是那句“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但是他的这个小鸡汤故事,却比干巴巴的一句话来得动人。他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抛出那句逼格特别高的名言警句,来突出自己的学问知识。他只是像一个慈爱的长辈,对一个迷茫的孩子讲一个最浅显不过的故事。而对于那时的我,对于情绪烦躁迷茫的我,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才真正能打进我的心里。
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作为一个学者,要始终有一个谦卑的心态。即使面对暂时还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自视过高。优秀的品质有很多种,书读的多,只是众多品质当中的一个罢了,并不值得去炫耀。
很多人留言问我苹果树这个故事后,我到底选择了什么。
其实这个故事不是告诉我应该选什么,而是让我做选择的时候可以排除眼前的迷障。
选择继续留下还是换一个方向,每个人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都需要一个好的时机。可是时机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别人始终是别人,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个契机在哪里。
这个故事无非是说,在你感觉还可以努力的时候,继续努力一下,不要管是否最后能成功。因为无论是否成功,付出努力的你已经跟刚走到树下时的你不同了。
而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在这棵树下待够了,你想要move on的时候,也不要被自己在这棵树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套牢。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想要换条路走,但是耳边脑中响起的那句“我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会让我们停滞不前,也许最后老死在这棵树下,什么也得不到。其实你在这棵树下付出的,并不是白费的,你强壮了自己,去到别的树下依然可以用得上。
当然说到这还是会有人问,“道理我都懂,你就说什么时候该做出抉择吧。”
这个答案我回答不了你,任何人都回答不了,这是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找出这个答案。而纵观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甚至伟人,他们与我们的差别,也仅仅是那每一步的选择。而只差这一步,相却千里。
有人说苹果树的故事答不对题。你说的没错,因为这个故事本来就不是答案的一部分,编辑答案之初,很多人对我提到的教授感兴趣,希望听到多一点教授的事情,于是我补充了这个故事。后来收到太多转载邀请,我又勉强把它们编在了一起。
这个答案里面没有干货,就是碗鸡汤。送给那些,跟当初的我一样焦躁的人。喝完这碗鸡汤,冷静一下,人生的路还是得自己走,选择也得自己做。
因为时时刻刻,你所经历的,你所付出的,你所想要的,只有你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