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09-23 来源:励志故事 作者:为人处世 阅读:45

老婆大人让打的广告,说不打广告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买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有信仰

近日,记录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式出版发行,一时间也是在社会上引起了抢购的热潮,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而在我们的湖北省武汉市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入职培训时,市委组织部的余部长特意要求工作人员为我们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们每人购置了一本。据余部长说,目前在武汉这本书在书店都被抢光了,是很难买到的,所以在此我也要首先感谢组织、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基层的村官们的重视,让我们也能对这本书先睹为快。

党的xx大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看得远、干的实。既能在外交舞台上诠释中国形象,奠定大国地位,也能够解决国内一些长期以来想解决却解决不掉的问题,推动了一批过去想推进却推进不动的事情,而总书记之说以能够有今日之高度、今日之核心作用,与七年知青岁月这个总书记的人生起点是分不开的。因而读好、读懂这本书也对正处在“系人生第一颗扣子”的我来说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而读到目前为止,这本书里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细节就是有个乞丐自称是老红军、为习仲勋当过警卫员,而当时还在陕北生活条件很艰苦的总书记听到这个消息便主动找到了那位老红军,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粮票、甚至是外套都脱给了那位老红军,这件事深深地表明了总书记尽管那时候仍是出在青年时期、仍是一个需要整天面朝黄土的知青,但他仍然是对人民,尤其是对那些为我们的党、国家、民族付出过的人民抱有崇高的敬意和至深的感情。这是一个人格局的体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实际展现,也是同时处在青年时期、同在基层的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在这个价值观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物欲和舆论冲击的时代,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自己每一次进行抉择时都去严格叩问自己、规范自己,通过一言一行来树立起一个真正的隽永的价值观、一个真正是能够在历史和时间打磨中伫立不动的价值观,而这也是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最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的方面,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动力―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有信仰。总书记的这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也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党员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的范本,如果说领袖的智慧和情怀、思想和人格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的话,那么对于我个人而言,能够在“系第一颗扣子”时奠定好自己的思想之根、灵魂之基,则必然会是我一生为之受用的财富,在行将踏上基层之路之时,我也定将坚定选择,不脱逃,坚定信心,不动摇,坚定奋斗,不懈怠,以作为验证信仰,以信仰指引人生,时时刻刻不忘锤炼党性、修炼自身,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也对得起我在这个人生中最迷茫的年纪里所最不迷茫的坚持和初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学会“动”起来

最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党员干部读这本书就要向习近平学习,不论在任何环境、任何岗位,学会“动”起来,在服务人民中找到奋斗的方向和力量。

“动”起来首要是开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决定人生的高度,思考成就生命的格调。“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面对新环境,新的际遇,习近平也曾经有过成长的烦恼。可“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从“近平教我写名字”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知青习近平的思考,他认真地想过如何在黄土地上扎根、生活他从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中找到知青在农村扎根的土壤,体味底层群众的需要和期待,从中找到人生价值的坐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开动脑筋思考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走向哪里的问题。更应该思考我们每天面对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问题。共产党人只有坚定信念,固守本心、不忘初心,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不是为自己,那么党员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升华。

“动”起来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在实处”是习近平知青时期的优秀养成。会干,从群众需要出发,做一些给群众得好处的事,让群众认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办过扫盲班,把农民组织起来学文化;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当时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他能够主持公道带领群众干好,比如分救济粮,他能连夜到一家一户去查存粮。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是群众对习近平最简单而最有份量的评价。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党的xx大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战略。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全面确立。习总书记指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不断向纵深推进。”把改革推向纵深关键是要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把准,在工作中把老百姓关心、期盼的事办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分享的好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动”起来能够收获依靠的力量。从梁家河村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看到了信任的力量,懂得了人民的珍贵。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党依靠人民挽救民族于危亡、发展国家于时艰,眼下,同样需要依靠人民造福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动”起来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引导群众认识自身利益并为之积极奋斗,从“吃、穿、住、行、医、学”等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总书记话,认真学习掌握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团结带领群众跟党走。“动”起来,我们会收获最广大人民的力量。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学会“动”起来,积极思索,探索,勇敢地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

阅读拓展: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脚踏实地才能前路宽广

8月18日出版的学习时报用四个整版报道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出版。文章中描述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近平一同插人员的回忆记录,侧面真实的描写了习近平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即使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下,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样重重的身心压力下,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同时他有一股“钻”劲儿,有想法,有思路,在当选梁家河的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打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梁家河村还在受益。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是拥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年轻人,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就怨声载道,一味将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和环境。面对成功人士,也仅仅是看到他们的光环与优势,没(最新观《法治中国》有感_《法治中国》观后感)有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为例,他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练,他并没有沉溺于困难,而是在逆境中坚持学习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在困境中升华,使这一段经历成为他日后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纵观其他行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磨练中成长、从困境中涅槃。作为当今的青年,更应当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困难当做提升自己的挑战。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自己踏出一片宽广的前路!

收起全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